河北栾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
     填报年份      2019
     场地代码      LCASY04
     场地名称      栾城站有机循环试验定位观测场
     场地类型      永久样地
     建立日期      2001-10
     设计使用年限      永久
     场地面积      3600
     场地形状      长方形
     可进行工作      在轮作、耕作、灌溉与综合观测场相同的情况下,设置不同肥料管理措施的长期观测采样地作为辅助长期采样地,是对综合观测场监测类型的一种补充。了解不施肥方式下本区域土壤地力演替规律,研究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在生产上和环境上的特点和功能。
     场地代表性描述      中国东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,代表太行山前平原3800万亩耕地的褐土高产农业生态类型,地势平坦。年平均气温12.2℃,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为26.4℃,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-3.9℃,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6.8mm。年日照时数2522h,大于10℃的积温4713℃。无霜期200d左右。土壤类型为发源于黄土性母质的黄土种,表层为轻壤土。自然土壤全称褐土类,淋溶褐土亚类,灰质淋溶褐土属,薄腐中层或厚层灰质淋溶褐土。简称灰黄土或厚灰黄土。土地利用方式为农田,耕作制度为冬小麦-夏玉米一年两熟。
     场地性质      联网长期观测与生态站观测、研究、试验
     所在地点      河北省栾城县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
     经度      114.6931
     纬度      37.8906
     海拔高度      50.1
     土壤类型      褐土
     地形地貌      平地
     植被类型      冬小麦-夏玉米
     植物群落特征      冬小麦-夏玉米轮作
     建立后管理措施      近15年来综合观测场一直是小麦-玉米轮作,每年于9月下旬收获玉米,玉米收获后视土壤墒情浇底墒水、施肥、耕翻,于10月上旬播种冬小麦;夏玉米于5月底或6月初收获小麦前后播种。 CK:对照,不施用任何肥料 NPK:300 kg N/ha/y;53 kg K/ha/y;62 kg P /ha/y。不实行秸秆还田 sNPK:300 kg N/ha/y;53 kg K/ha/y;62 kg P /ha/y。小麦、玉米作物秸秆全部还田 灌溉情况:小麦4-5水,玉米0-2水,视降雨情况而定
     是否对外服务      是
     备注     
     最后更新日期      2020-11-16
版权所有: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-58
Email: lca@cern.ac.cn TEL:0311-85886547 技术支持: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•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