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栾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
详细信息
样地概况
   样地代码:    LCASY07
   样地名称:    栾城站水碳通量观测场
   样地类型:    永久样地
   建立日期:    2007-10
   设计使用年限:    永久
   样地面积:    1600
   样地形状:    正方形
   可进行工作:    通过生态系统水碳通量、稳定性同位素、水碳氮循环过程的综合观测,开展水碳氮循环过程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、水碳氮循环过程变化特征及其环境驱动机制、水碳氮循环土壤过程变化特征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等研究
   样地代表性描述:    栾城站综合观测场于1998年按照《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农田生态站监测手册》要求选定,并在田埂做了永久性标记物。土壤类型为发源于黄土性母质的黄土种,表层为轻壤土,自然土壤全称褐土类,淋溶褐土亚类,灰质淋溶褐土属,薄腐中层或厚层灰质淋溶褐土,是本区域主要的土壤类型。耕作制度为冬小麦-夏玉米一年两熟,农业耕作历史悠久。每年于9月下旬收获玉米,玉米收获后视土壤墒情浇底墒水、施肥、耕翻,于10月上旬播种冬小麦;夏玉米于5月底或6月初收获小麦前后播种;两季作物秸秆均进行还田。观测场与当地农户的施肥、灌溉、耕作、轮作等田间作业完全相同。综合观测场周遍均为农田,代表了本区域农业管理制度。2007年在综合观测场范围内建立水碳通量观测场,目的是使用通量观测网络的标准观测方法-涡度相关法探讨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基本特征和环境因子对CO2 通量的影响
   样地性质:    联网长期观测
自然条件
   所在地点:    河北省栾城县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
   经度:    114.6918
   纬度:    37.8884
   海拔高度:    50.1
   土壤类型:    褐土
   地形地貌:    平地
   植被类型:    冬小麦-夏玉米
   植物群落特征:    冬小麦-夏玉米轮作
管理信息
   建立后管理措施:    冬小麦-夏玉米轮作; 每年10月上旬冬小麦播种前进行深耕或镟耕; 小麦播种前施底肥,拔节期追肥,玉米大喇叭口期追肥; 小麦季灌溉4-5水,分别于播种前、起身拔节、孕穗、灌浆期灌溉;玉米季灌溉1-2水,于苗期、大喇叭口期灌溉。视降雨情况适当调整灌溉次数。
其他信息
   是否对外服务:    是
   备注:    
图片信息
   图片浏览     景观       布设图       工作照       其他      
       
资源提供者
栾城站
实物资源:163708项
数据资源:153 项
资源评分: 5.0
服务评分: 5.0
资源好评率: 100.0%
服务好评率: 100.0%
联系人:程一松
联系电话:0311-85886547
Email:chengys@cern.ac.cn
暂无评价
版权所有: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 京ICP备05002847号
Email:lca@cern.ac.cn TEL:0311-85886547 技术支持: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·科学数据中心